- 機器人產業步入快車道
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的預測,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。預計到2015年,中國機器人市場需求總量將達3.5萬臺。
《智能制造裝備產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指出,開發機器人、感知系統、智能儀表等典型的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并實現產業化。到2020年,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,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萬億元。
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
“就像寵物一樣,將來每個人身邊都會有很多屬于自己的機器人。比如有做家政服務的,有幫你學習的,有陪你娛樂的……隨需而配。這個時間也不會太遙遠,3到5年機器人就會普及。”在日前舉行的首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,專家這樣生動地描述智能“寵物”家庭服務機器人。
作為集現代信息技術、先進制造、自動控制等高技術于一身的產業,機器人產業被譽為“制造業皇冠上的明珠”。機器人的研發制造與應用水平,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能力、高端制造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。
我國機器人產業自21世紀逐步興起,目前已經形成百余家從事機器人研發設計、生產制造、工程應用,以及零部件配套的產業集群。其中,40余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形成了具有機器人概念的高技術板塊。
目前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已經非常廣泛。搬運、裝配、碼垛、研磨拋光,這些曾讓工人們“灰頭土臉”甚至會對身體造成重大傷害的活計,都可以交給工業機器人去完成。這些機器人很給力,24小時連軸轉不會累,很多工作甚至只用一支機械臂就可以輕松搞定。機器人將人從危險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的同時,“機器換人”還帶動了傳統行業轉型升級,為產業增添了新的生機和活力。
“機器換人”正在成為趨勢。蘋果代工廠富士康曾宣布,將在3年內在其配裝生產線部署100多萬名“機器工人”。奇瑞汽車公司2012年宣布,將奇瑞自己研發的200臺機器人陸續投入應用,并將在3年內打造初具規模的工業機器人產業化基地。記者從首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也了解到,浙江省正在進行“機器換人”計劃,未來5年,每年將實施5000個“機器換人”項目。
國際機器人聯盟預計,2014年,中國工業機器人年裝機量將超過日本,達到3.2萬臺,占到世界總量的20%,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。在巨大需求的拉動下,未來30年,中國機器人市場將至少保持30%以上的高速增長。
尋找差距加快技術創新
作為增長最快和潛力最大的機器人市場,中國市場無疑吸引了全球目光。近年來,許多生產工業機器人的國際巨頭,都把中國市場看做決勝未來的戰場。尤其是以德國庫卡、瑞士ABB、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為代表的機器人企業,紛紛加速在中國設立分公司或投資建廠,并已占據著國內機器人80%以上的市場份額。
面對機遇與挑戰,我國機器人產業和企業應該如何應對?出路只有一條:尋找差距,加快技術創新。
國內一家機器人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,國產機器人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核心部件無法自產,所以在整機的成本上很難與外企競爭。此外,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市場份額占比小,企業規模小,創新能力弱。與國外先進品牌相比,國產機器人在成本、性能和可靠性,以及工藝等多個方面都存在差距。
說起技術上的挑戰,一位業內人士給記者講了這樣一件事:浙江有家給瑞士手表做代工的企業,每年要裝配70萬套軸承。軸承里有5顆0.2—0.5毫米的滾珠,工人需要每天戴著放大鏡,用鑷子一顆顆夾住放到托盤,還要用眼睛檢測珠子有沒有外傷。為提高效率,這家企業希望用機器人替代人工,但和多家國內機器人研究機構和企業溝通,都沒有找到解決方案。中國科學院院士、清華大學教授張鈸指出,工業機器人的一些關鍵技術我國還沒有掌握,和國際同行還有較大差距。
專家認為,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典型的實踐性技術,應用是技術進步的動力。目前,我國已經能夠生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平面關節型裝、點、搬運、碼垛機器人等系列產品,不少品種已經實現了小批量生產。但在基礎零部件制造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,特別是高性能交流伺服電機和精密減速器方面的差距尤其明顯,造成關鍵零部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,影響了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的競爭能力。
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長楊咸武在首屆中國機器人峰會上也表示,科技部將致力于推動機器人科技研發和企業需求相結合,致力于推動產、學、研合作,以改變以往科研開發和企業需求差距大的問題。